
在重症监护室和精神康复中心,周芳待了将近 3 年。" 这两个地方对应着身体或心理方面的创伤,是一种困境。其实,每个人都有困境,如何面对困境,如何获得困境中的尊严与存在价值,这是我想认知的。我想写出生命本身的困惑和成长。" 周芳说,与死亡过招,打过几场硬仗后,对 " 活着 " 会有更踏实的想法。" 我原来不会做饭,现在能简单地炒青菜、炒鸡蛋,和家人一起吃饭。从死亡的血雨腥风走过来,会觉得每个细碎的日常都很珍贵、幸福。"

"一个正常生活的人不可能每天和死亡打交道,重症监护室确实有它的特殊性,对人的冲击极其强烈。有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会失眠,睁开眼,眼前就是白晃晃的病床单。" 周芳说,重症监护室的另一个关键词是选择," 在明知可能‘人财两空’的情况下,选择坚持治疗还是放弃治疗,是家属最难的抉择。" 她在书中写道,作出放弃的决定,日后就是 " 在刀尖上过日子 "。" 有位病人的病情已经无法医治,家人选择他 56 岁生日的后一天。那天我一进病室,看到他的床头立着一张生日贺卡,我的眼泪唰一下流出来了。他的儿子在父亲病床前默默磕了三个头,他的两个兄弟不看他一眼,茫然地整理着被子…… "
" 有时,死亡必须要承认、要接受,但死亡也有尊严,文学最终表达的是人的尊严,包括死亡的尊严。体谅每一个放弃的家属和不放弃的家属,就是作为写作者的那点深情。" 在周芳看来,无论是重症监护室的人还是精神病院的人,中心词仍然是人。" 既然是人,就是写所有的人。死亡,人人有份,精神疾病,同样人人有份,只是我们有时并不愿意承认。好的文学作品应该给人提供活下去的耐心。困境考验着人的耐心,我们用肉身与它碰撞,难免遍体鳞伤。有耐心活下去,恰恰就是人间的深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写这样两本书,我是想写成安慰之书,给人间的困境,一点安慰、一点耐心、一点深情。"

" 当人们谈论这两本书时,我还要重申一句,感谢和致敬医护人员。如果说他们是战士,写作者就是阵地里的记者。他们在冲锋陷阵,我从阵地里跑出来报信。" 周芳说,在困境中如何自处,处理自己的生命,处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苦难在那里,困顿在那里,作为写作者,不能回避 "。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