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双十一,
很多人都在忙着“剁手”

此刻,也许你正在关心的是
你的快递何时到货?

这个如今被赋予了太多娱乐元素的日子
无论这一天你过得平淡还是热闹
都请不要忘记

2019年11月11日,
是人民空军的70岁生日。

70年来
他们挥动着壮志凌云的翅膀
守卫万顷碧空
他们以生命和鲜血为盾牌
让我们岁月静好

有一种感情,叫与子同袍;
有一种骄傲,是比鹰飞得更高。
在空军的飞行员队列里,
曾经有过这样一群湖北少年——
1966年,
他们中的多数人还只有十六七岁,
从湖北滑翔学校毕业后,
成为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
第十五期五大队28中队学员。
在人民空军的发展历史中,
这是唯一一个
全部由同一个省的滑翔员组成的成建制中队。

“蓝天兄弟连”部分成员当年合影
来自这支“蓝天兄弟连”的
空军飞行员们,
凌空驰骋数十载,
入闽防空轮战、西沙保卫战、
掩护打捞“阿波丸”沉船以及
抢险救灾、科研试飞等重大现场,
都留下过他们矫健的身影。
半个多世纪过去,
曾经追梦蓝天的少年,
如今已白了双鬓。

“蓝天兄弟连”老战友近期合影
但从空中归来的“蓝天兄弟连”,
不改少年壮志,
他们要把军中雄鹰的热血,
传递给新一代航空班青少年。
奔向梦想
湖北滑翔学校迎来最多一期学员
2019年10月17日,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航空开放日活动在吉林长春举行,嘉宾席上有三位特殊的老兵:来自“蓝天兄弟连”的赵延卿、任汉兴、刘贫和。
歼击机群呼啸而过,老兵们的视线追随着战机,久久凝望。飞机留下的道道弧线,将他们的思绪拉回到53年前。
1965年夏天,一群来自湖北各地的少年,兴奋而艰辛地奔向武汉——
宜昌的陈大崇,和6名小伙伴一起,由宜昌军分区干部赶着三套马车,送到轮船码头。两天一夜的水路颠簸之后,他第一次见到了长江大桥;
通山的毕道增,一大早出发,走到通山县城已是黄昏,坐上县人武部借的一辆军用卡车。他是全县当年唯一考上滑翔员的学生,这是他第一次离家。

飞行教官毕道增
包括陈大崇、毕道增在内,当年有214名学生,怀揣着湖北滑翔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来。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历了大半年的严格“海选”。
滑翔学校承载着少年们飞天报国的梦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贺龙同志在湖北组建航空俱乐部,进而推动全国多个省市成立滑翔学校,成为人民空军飞行学员的重要输出力量。1965年录取的这批滑翔学员,是湖北省滑翔学校人数最多的一期,也是最后一期。
“当年的滑翔飞行训练,是飞行员的‘咿呀学步’。”学员赵延卿回忆,第一次坐滑翔机,绞盘车启动牵引钢索,加速的牵引钢索就像放风筝似的,将滑翔机拉升起来,“我飞起来了!我飞上天了!总之是兴奋和胆怯交织,呆滞与慌乱相融,稀里糊涂就着陆了。”

赵延卿
滑翔班相当于飞行员的幼儿班,教以学员操控飞机的基本技能和心理素质。雏鹰成长为逐击长空的雄鹰,下一步是军营的锤炼。
1966年,这届滑翔员们几乎都报考了空军招飞。最终,132名湖北滑翔员体检合格,据原华中师大一附中副校长、滑翔班班主任钱昌炎回忆,那届合格率高达75%以上,在全国领先。
投身蓝天,
蓝天兄弟连创下空军“四同”纪录
那段时间,在武汉市集家嘴宝济巷,老汉正街上的一间老旧民宅,左邻右舍经过时都会啧啧点赞:“知道吗,这家出了一个飞行员!”
邻居们说的是码头工人老任家的儿子——任汉兴。当时华师一附中滑翔班报考飞行员的有50多名高中生,最后成为空军飞行员的只有任汉兴一个人。
任汉兴和飞行员的渊源是从学校的航模班开始的。老师给他们讲述了苏联传奇飞行员——“无脚飞将军”马列西耶夫的故事。在故事的结尾,老师对全班同学说:“以后你们也要走这条路。”
这句话在任汉兴的心里埋下了种子。他曾和同学们骑自行车去解放公园,寻找抗战期间牺牲在武汉的苏军航空烈士墓。王家墩机场起飞的飞机经常从他家上空飞过,发动机的轰鸣声比他放飞的航模要震撼得多。
报考飞行员之前,他家和飞机接触最多的是舅舅,在南昌飞机制造厂当飞机维修工人。任汉兴去报到前,特意到南昌和舅舅告别,他说出了一句很有那个英雄年代情怀的话:“不是当英雄,就是当烈士!”

多年以后,任汉兴曾两次被选派作为中国专家组成员,赴孟加拉国执行援外任务。为了充分展示初教六型飞机优异的低空性能,他将俯冲最低高度由300米调整为100米,一整套连贯的复杂特技动作结束之后,孟军方同行竖起大拇指称赞:了不起,中国飞行员!

滑翔学员赵延卿还记得,离开家乡的那一天是7月22日,上午9时,他们在汉口黄浦路兵站集结,登上北上的专列,一路向北。
闷罐子车一路摇了三天三夜。1966年7月25日上午9时许,抵达吉林长春。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赵延卿看见一座苏军纪念塔,塔顶上有一架苏式图-2轰炸机模型,即刻感受到一种航空“气场”。
当五辆军车载着他们驶进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的军营大门,受到预校老学员们列队欢迎。132名湖北滑翔学校选飞的学员,被整编为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十五期五大队28中队。
53年后,赵延卿这样说起那一刻的激动:“这不仅是我们人生转折中至关重要的一天,也是我们这个同乡+同学+同龄+同志的‘蓝天兄弟连’诞生的纪念日。在空军历史上,像我们这样‘四同’的兄弟连,仅此一个。”
百炼成钢
蓝天骄子从当战士和擦飞机开始
入伍后一个月,学员们就迎来紧张的跳伞训练。

飞行前提出具体要求
徐传金清晰记得第一次跳伞的经历:1966年9月初,在黑龙江某机场,学员们准备就绪。当跳伞铃声响起,第一批5人勇敢地跳出了舱门,五朵美丽的伞花随即在空中绽放。
“太美了!”徐传金对记者说。当他第一次从高空俯视大地,那种震撼无法用语言形容。

徐传金与战友畅谈飞行体会
1966年11月,按照空军传统,学员们来到济南军区陆军某团,和普通战士一起训练。近一年的摸爬滚打,让学员们意识到,要成为合格的飞行员,不仅要靠天赋,更要靠苦练。

徐传金与战友研判射击胶卷
1967年9月,这批学员进入空军第一高级专科学校两个初教机团。当时,上一批学员尚未结业,他们当了4个月机务兵,主要工作是擦飞机。这段经历,让他们提前熟悉了初教六型飞机的构造和设备。

张正荣,徐传金,黄天才进行四机协同演练
4个月后,是2个月的理论学习。1968年3月5日,正式飞行开始。
赵延卿回忆,当天天还没亮,起床哨就响了。起床、吃早餐、进场、准备……在黎明前寂静的夜空下,近20架飞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螺旋桨形成的强大气流,在航行灯、起落架灯的映照下,蔚为壮观。

战斗值班现场从左至右为陈光华、陈少咸、刘荣国
开始是以小组为单位训练。到当年5月,学员们陆续开始单飞。从初级教练机到高级教练机,学员们接受了密集而严格的训练。
“评价一名歼击机飞行员飞得好不好,主要看特技动作是否漂亮过硬,横滚、筋斗翻转、高速俯冲、大坡度盘旋等一系列组合动作,必须下苦功夫才能掌握。”赵延卿说。刚开始飞特技,很多学员头昏眼花,有的在空中吐得一塌糊涂。

1972年于南宁
飞行训练结束后,部分学员因心理或身体原因被淘汰。赵延卿坚持到了最后。空军70周年纪念活动上,他向记者这样形容8000米以上的高空特技飞行:“我们精准的动作如同在蓝天上作画,飞机的尾迹清晰地留在蓝天上,那是我们青春最美好的印记。”
生死考验
用生命飞行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蓝天兄弟连”加入人民空军的年代,战火硝烟已渐行渐远。但他们飞过的蓝天,也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
对于熊楚宝和徐传金来说,11月19日是一个沉痛的纪念日。1978年的11月19日,他们所在的团,完成为期一年的入闽轮战任务,即将从福建返回江西某机场。
那是一个阴天,不过气象条件符合飞行。上午10时,转场飞行开始。第一梯队的四机是最强阵容:一号机是团长陈东福,二号机是林义民,三号机是“杜凤瑞大队”副大队长徐传金,四号机是熊楚宝。

熊楚宝正在登机

徐传金正在登上战斗机
高度600米时,一号机下令“右转弯”。然而,山区的天气说变就变,云层越来越黑,气流越来越强。熊楚宝产生不祥的预感,果断提示众机“不要转弯,拉起来上升!”但一号机、二号机选择继续转弯,不幸撞在距大王峰顶三四十米处的山头上。
熊楚宝在关键时刻“拉起来”的提醒,挽救了三、四号机,减少了事故损失。上级准备给他记功,被他坚决拒绝:“面对如此惨痛的事故,我无法接受这其中还有功劳,只能接受深刻的教训!”

“蓝天兄弟连”的毕道增,18岁从航校毕业,就成为飞行教员。1989年,新一期学员开训的第三个飞行日,他驾驶48号飞机起飞,不久后发动机空中停车。当时飞机离机场超过2000米,飞行高度却不足150米,可供迫降的唯一场地,是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蜿蜒曲折,水面宽窄不均,两岸树高20多米,桥梁、高压线塔密布。毕道增控制飞机、调整角度,着陆的时候,螺旋桨与水面相撞,桨轴从根部断裂,但飞机安全停了下来。

几十年后讲起这段经历,毕道增的话语里仍充满紧张:“如果距离再短一点,我现在可能就不能坐在这里了。”
“蓝天兄弟连”里,还有一位“用生命飞行”的人。
张本高,是“兄弟连”中唯一专业从事歼击机试飞工作的飞行员,也是一名国际级飞行员。

张本高在指挥飞行
“开最新型的飞机,做最惊险的动作,出最精确的结论。”张本高说。上世纪80年代,我国史无前例地进行了歼-7C、歼-教7、歼-8B等三种机型同时定型试飞。在这场仅用时3年的试飞攻坚战中,试飞员处置的发动机空中停车险情多达160多次,创造了当时科研效率最高、试飞周期最短等多项记录。
成长印记
他们中走出空军首飞“苏-27”之人
从空军第一预备航校毕业后,“蓝天兄弟连”的学员们奔赴不同的岗位。他们正好赶上空军大发展的时期,在人民空军的成长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
回忆起当年的同窗兼战友居汉兴,赵延卿总是会忍俊不禁。当年他们一道坐闷罐车去长春,好奇心极大的居汉兴,竟然解开了车厢连接钩的锁扣,还好被随队干部发现。而这个“熊孩子”,后来成为英雄飞行员。

80年代第一天
1984年10月1日,在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居汉兴带领的歼-8五机楔队,震撼地飞过天安门上空,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向祖国和人民致以节日的祝贺。

居汉兴接苏-27回国
1991年,我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Z战斗机,这是中国空军当时最先进的作战飞机。担任空军试验中心副司令员的居汉兴,成为我空军首飞苏-27战斗机的第一人。苏-27及其后续型号的引进,为我国赶超世界空军一流水平,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999年空军科技练兵汇报,居汉兴演示苏-27飞机模拟飞行
遗憾的是,居汉兴再也看不到中国研发的一系列新型战机了。由于积劳成疾,2001年,他永远离开了“蓝天兄弟连”的战友们,年仅50岁。

居汉兴在指挥飞行

杜凤瑞大队的飞行员们
除了居汉兴,“蓝天兄弟连”还走出了多位佼佼者: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英模代表王建读、着眼提升核心军事能力的司令官江建曾、“杜凤瑞大队”擎旗手徐传金、空军“教书育人十佳教员”飞行教官毕道增……

王建读与部分英模受到少先队员欢迎
梦想传承
新一代湖北籍学员想要飞得更高
如今,“蓝天兄弟连”的成员都已年过六旬,但他们的“战鹰精神”仍在延续。
华师一附中是空军16所预备航校之一,航空班是该校的教学品牌之一。而“蓝天兄弟连”的老飞行员们,一直是航空班学生们的义务指导老师。

华师一附中航空班
今年6月,该校航三班学生即将去长春进行第一次体验飞行前夕,毕道增、任汉兴、赵延卿又一次来到学校,向这些和他们当年一样憧憬着蓝天的少年,描述第一次上天的感受,讲解注意事项。

兄弟连老兵给航空班学生义务讲座
航三班学生郑之泉说,老飞行员们的讲解,都是他们千锤百炼的经验总结,非常生动。他和同学谭晓琦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能驾驶中国自己设计的歼-10、歼-20飞机。
航三班班主任涂俊宏说,老飞行员们的辅导,都是义务的,甚至连水和路费,都是他们自己解决。

“蓝天兄弟连”部分成员在给学生们做义务指导
今年10月,在长春参加空军70周年纪念活动时,赵延卿、任汉兴、刘贫和,特意回到当年的空军第一航空预备学校(现在的空军航空大学),看望在那里学习的新一批湖北籍学员。来自华师一附中的刘家旭说,到了大学,看了校史,他才知道老校友们在空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多么浓重的一笔。“我们也要像老前辈们一样,把青春献给中国国防!”他说。他向老飞行员们敬了一个军礼。老飞行员们含笑颔首。
在航空开放活动现场,赵延卿还得知,在新一批学员里,有一名来自武汉六中的姑娘。他找到了这个姑娘,作了自我介绍。姑娘说:“我早就知道您和‘蓝天兄弟连’的故事!”赵延卿勉励她说:“希望你能飞出来,为武汉争光!”姑娘坚定地说:“我一定努力!”

赵延卿与武汉籍女飞行学员合影
在蓝天追风逐电,
在苍穹挥洒豪情。
也许下一个10年、20年,
这些孩子将续写新的“蓝天兄弟连”传奇。


壮阔七十年,奋飞新时代
为人民空军点赞!
为这些湖北的天之骄子骄傲自豪!
来源:楚天都市报
记者:陈凌墨 陈倩
摄影:记者 黄士峰 刘中灿
编辑:黄琳 实习编辑:白雨香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武汉,
你的答案是?

景有颜值,人有气质,城有品质——伫立江滩,长江灯光秀异彩纷呈,那叫“灵醒”;
傍晚东湖边人们悠闲漫步,萦绕着一份“虚浮”;
在光谷,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尖板眼”数不胜数;
武汉的院士还有教授高工,个个都是顶呱呱的“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