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出错再修正,还是预先知 " 坑 "?】
在上海,静教院附校以 " 后茶馆式 " 教学出名,校长张人利将上世纪 60 年代著名教育家段力佩倡导的 "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 " 茶馆式教学进一步更新升级。七(6)班的一堂分式运算课上,厉斯亮老师先请同学们做了 3 道题,但并不公布答案。而是 4 人成组讨论解题过程,前一排两位学生转过身,与后一排学生切磋推敲。之后,请小组代表上台介绍,并投影卷面,可以是质疑,可以是求助,也可以是不同的解法。
教室后方的听课区,戴着彩色领结的艾力克老师特意离席,到桌椅之间穿梭,观察学生小组讨论。对于中国课堂的 " 集体订正 " ——让学生先自行摸索,从中暴露错误并改正,实际上英国老师不会轻易使用。因为英国人非常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如果让一个人当场公开自己犯的错误,对师生双方而言,都是一件相当为难的事。在请中国学生用英语作答时,尽管学生陈述不太流畅,但和另两位女老师在过程中不断翘起大拇指点赞,极尽鼓励姿态。

【英方教案有变,新出题型有用】
然而,有意思的是,通过几天交流,英国老师的教案发生了一点有趣的改变。在一张 PPT 中,他们引入了两位 " 虚拟人物 " 形象,男生叫乔,女生叫伊萨贝拉。乔和伊萨贝拉的卡通头像旁,各有运算过程,还有两人关于解题正误的一段 " 辩论 " —— " 到底谁做得对,谁有失误,你们能告诉我吗?" 海瑟和阿曼达老师这样设置小组讨论议题,回避了针对具体学生进行勘误。不仅如此,从演绎到归纳,英国老师还将 5 条 " 小结语 " 在课程的最后环节列明,比如:理清运算顺序、注意正负早判断、结果化成最简分式或整式等。

比如,在英国老师印制并下发的一张数学卷子上,除了带有未知数 x、y 的分子和分母算式外,还出现了不少的大方框和小方格。大方框,框住 5 步运算过程,但被打乱顺序,请学生来排出 "5、3、4、1、2" 的正确步骤;小方格,则处在算式中分子或分母的位置上,请学生填空,使等式两边成立。在附校教导主任逯怀海看来,这种分步式、半开放、不预设固定答案的题型,就像搭脚手架一样逐级导引,可以帮助学生揭示在解算中易错之处," 在对后进学生的个性化辅导中特别适用。"
【中外互补短长,数学用在劳技】
互学互鉴,互补短长。" 英国学校的项目化学习,令人印象最为深刻。" 今春曾赴英交流半月的数学教师王人杰告诉记者,她的结对老师所上的整堂课,其实就是一道 " 实际问题 ",却没有任何 " 标准答案 "。比如给出场景,假想学生们来到一条河边,手拉手伸展臂长,如何估算河流的宽度。课上,老师请学生几人成组,提供直尺,开展探究。其间,他们学会了测长度、等比例、取均值等手段,从 1 到 1.5 米的单人臂展,估算 5 到 15 人的臂展……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 题图来源:徐瑞哲 摄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