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届足协要限薪,虽然要 12 月才正式公布,至少是一个管理者的表态,但是希望不仅仅是只停留在表态上。过去的足协也是限过薪的,但架不住球员薪水噌噌噌地向上走,甚至像 U23 球员因为奇货可居而萌生出来的 " 签字费 "、" 奖金 " 等,就是此前的政策和青黄不接的球员资源所碰撞出来的。
这届足协还要限薪,有人苛责为 " 行政过多干预市场 ",这个层面我还是要为足协说话的:既然全社会都觉得这个市场很畸形,那么正需要行政的手来拨动一下。只是怎么 " 拨动 ",这个需要足够的智慧,不然很容易虎头蛇尾。比如,归化球员每年只拿 100 多万欧,人家愿意么?但要是原生中国球员与归化中国人的一碗水没端平,这个闹出来的矛盾可不会小。
总的来说," 限薪 " 难。因为啊,古今中外雇员被雇主欠薪讨债很难,但是雇主要给员工发钱还有什么难的?


举个糖炒栗子,某国脚原来的薪水 2000 万,未来当然还想拿那么多,除了足协规定的 1000 万上限迁入合同之外,另外 1000 万大致可以这么走:1,俱乐部的母公司聘用球员的妻子作为 " 中高层雇员 ",每年薪水 1000 万;2,球员注册有自己的公司,俱乐部的母公司以 VC 的身份进行商业投资;3,股票期权的赠与;4,房产赠与;5,公司购买球员家里上个世纪流传至今的手工瓷碗……还可以更简单粗暴的就是,俱乐部年会抽奖,大奖 10 个每个 1000 万可以么?很挑衅是不是?
送钱难么?当然不难,我一个外行就能随便想到那么多的馊主意,只是五行缺钱。考虑到不少俱乐部的母公司都是在大陆或者香港上市的企业,合理合法地倒腾账务还不是分分秒秒的事情?毕竟,球员并不是体制内官员,也不是上市公司的高管,所以其具有注册公司、配偶进入关联企业上班等等的权利,哪怕摆在台面上都是合法的。如此,足协仅仅作为行业监管,又如何好去监控私人的财务隐私?

当然,足协肯定有很多聪明人,但足协毕竟还是太单薄了,所以关键的是他们要争取其他机构(如工商、税务、银监会)的支持与大力配合,才真正能给到敢于动歪脑筋的以严重警告。足球俱乐部都是靠母公司输血的,母公司很多还要靠银行输血呢,尤其是房地产企业,往往负债奇高。按照因果关系," 拨动 " 市场的手只有通过机构配合获得 " 掐脐带 " 的威慑力,才会让俱乐部真正不敢暗度陈仓——就像金融部门监控某些企业随意让资金出海所做的那样。

听说正式的意见计划于 12 月初公布,正好,希望我这个热心球迷的建议能够为足协的限薪立威给予一定查漏补缺的作用,将那些有些无厘头、但不是不可能的场景充分考虑。毕竟整治一个畸形的市场,借鉴《九品芝麻官》里的话来说," 好人要比坏人更奸,不然是斗不过坏人的 "。
当然,中国足球的发展,管理机构、市场主体、投资人原本都是一条船上的,但大家各自利益侧重点不同也客观存在,这时候,所谓 " 好人 "" 坏人 " 并未黑白分明给予定性,而是代表不同的利益群体。协调不同的利益群体,确实考验改革驱动者的利益,毕竟,要动别人的奶酪,遭遇到阻力势必是空前的,但相信绝大多数的投资人、球迷和老百姓,这次都会坚决站在管理层这边。
(注:本文来自特约作者,不代表上观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 )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特约作者 沈胜衣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
文内插图:新华社、德国转会网截屏、剧照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