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人的户口情结消亡:没有福利的户口自然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一直以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就地城镇化是上面期望的解决农村问题的途径。
作为人口登记制度的户口,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可以说中国人有一种户口情结。很长时间以来,户籍一直被作为隔离城乡的隐形长城。农村户口只能在农村活动且只能干农业而不能入城,进了城就是盲流。
户口的概念深入人心,根本原因是户口承担了过多的它本不应该承担的功能,结婚、买房
办身份证都离不开,并且成为城乡福利分配的主要依据。
然而进几十年,虽然改革从阻力最小的农村发动,但城市才是40年来改革最大的受益者。城市的各种保障远高于农村,住房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甩开农村十条街。
巨大的城乡保障差异强化了户籍制度,城里人生怕大量农民进城摊薄了他们的福利,城市的管理者在政策制度上也对农民进城设置了各种门槛,有没有房?有没有工作?有没有社保?工作年限够不够?跟防贼没什么大差别。
然而这些年随着居住证制度的推出,城市各项福利分配逐步和户口脱钩。很多城市也放开了进城落户的种种限制。现有西安民警去菜市场大喇叭喊人落户,后有石家庄落户零门槛,接着是中央明确指出除特大城市外,其他城市禁止设立落户门槛。
农业户口取消了,城乡流动的隐形长城倒了,却没见广大农民涌上街头奔走相告。
是啊,有什么可高兴的,没有福利的户口自然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二、到底怎么办才对:乡村振兴鼓励农民返乡,城镇化说服农民进城!
经过了30年的城乡人口流动,信息偏差消失,农民对进城这个事儿已经看的很淡了。
有房地产专家直接了当的说:城市化说白了就是让农民进城。国家为了鼓励农民进城可是下了大功夫,要钱给钱,要地给地,要政策给政策。甚至有专家直言中国的城镇化率要达到80%,简直是睁眼说瞎话。
如果14亿人的80%在城市里,那么农村最后只能剩下2.8亿人。目前农村的常住人口还有6亿多,如果这些专家真去农村去走一圈,就会发现现在农村剩下的以老幼病残为主,根本没有多少人再会进城。换句话,如果80%的农民都进城了,剩下的2.8亿农村人口也没有多大乡村振兴的必要了吧。
中央只所以要把乡村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抓手,就是因为中央清醒的认识到,即使在过10年哪怕是20年,也至少会有5亿多农民在农村生活,小农经济将在中国长期存在。
所以,乡村振兴是提出城里能人返乡支农,把将要衰败的农村振兴起来。
鼓励农民进城和提出城里人返乡,这么截然相反的目标竟然同时存在.
三、量力而为:忽悠农民进城的人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鼓励农民进城的原因很明确,农民进城可以有效的拉动消费和经济。
所以就算是城市化是世界经济的铁律,我们也很难把握鼓励农民进城的动机:究竟是拔苗助长的忽悠农民进城买房去库存,还是顺势而为的推进城镇化?
有专家统计,中国现在的房子进入了总量平衡甚至略有过剩的阶段。城里建的房子可以容纳20亿人居住。这也难怪,每个城市的新城规划都是按照人口增长做的假设,但实际上,中小城市的人口一直是净流出状态。
中小城市棚改去库存挺了一阵子,是不是再打农民的主意了?
部分地方借以农村土地改革试点的名义,以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名,把农民搞上楼,把农民的宅基地“集约”出来,置换给农民城里的房票。一来一回,农民没了宅基地农房不说,还得倒贴钱才能还城里的一套房。
还是有一些农民心里很清楚的,除了换房需要补钱,城市里的各项开销比农村大多了。物业费、水费、取暖费、有线电视费、网费等等,很多在农村不花钱的都要花钱了,这农民哪儿能吃的消?
农民进城应该顺势而为,把进城的选择权交给农民自己,但总有些人老打着为农民好的名义干着坑农民的事儿。
不具备条件,不顾地方现实,一味的拔苗助长的忽悠农民进城的人,你们的良心难道不痛吗?
来源网址:https://www.toutiao.com/a671415170870175387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