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记者刘建华 孙路 随着国务院《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正式批复,作为汉江流域重点城市,湖北十堰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机遇。
十堰地处秦巴腹地,汉江中上游。她是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被誉为“华中绿肺”“北方水井”。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2013年7月和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湖北,强调“强化汉江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保护”“突出抓好汉江等主要流域和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修复”。

绿色福利 图为十堰市郧阳区杨溪铺镇刘湾村青龙泉社区安置点
2018年11月,国务院批复《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这一国家战略的出台,拉开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大建设、大发展的大幕。
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十堰是汉江流域重点城市,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抢抓国家实施《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重大机遇,坚定不移地把生态作为十堰的首要功能、把保护环境作为十堰的首要职责、把守好“华北大水井”作为十堰的首要担当、把绿色发展作为十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始终坚持“生态立市”,大力建设“现代新车城、绿色生态市”。
如何行动?十堰研究制定了《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十堰实施方案》,十堰市委书记张维国常讲:“如果一江清水不能保证,我们就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十堰不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就没有出路和活路。我们必须举全市之力,做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文章’。”
全力做好“生态建设”文章
全民植树造林,让绿色成为十堰的城市底色。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石漠化治理、生态公益林、“绿满十堰”、精准灭荒等重点工程,实现了“绿色达标”,森林覆盖率达到65.1%,十堰荣获了“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美丽山水城市”“中国宜居城市”等殊荣。
全力修复生态,让绿色无处不在。坚持把修复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实施增绿补绿工程。全市水岸绿化率、国省干线公路绿化率分别达到82.5%、93.7%。环丹江口库区生态旅游公路被誉为“中国最美山水公路”。坚持还绿于民,规划建设了200多个高品质生态山体公园、街头游园、广场绿地。全市重点生态保护区面积占版图总面积的23%。自然环境改善了,野山羊、狍子、獾等保护动物回归十堰,“世界最神秘的鸟”海南虎斑鳽、列入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的黄脚渔鸮也现身十堰。
全面实施生态移民,让贫困群众共享“绿色福利”“生态红利”。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大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让自然休养生息、自净恢复。全市35.5万人告别“一方水土不能养育一家人”的生态脆弱地区,走出了一条绿色扶贫的新路子。
铁腕抓好“环境保护”文章
十堰咬紧牙关,痛下决心,重拳出击,铁腕治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近十年来,十堰先后兴建污水处理厂94座、垃圾处理场38座,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在当今全球30多种污水处理工艺中,十堰应用了26种,成为全球污水处理技术的“富集地”。
向改革要活力。十堰创新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机制,率先实施污水垃圾处理建设管理运营一体化模式。当下,全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全部交由第三方托管运营。
工业点源污染是硬骨头。十堰坚决啃下这个“硬骨头”。全市实施工业点源污染治理企业达105家、实施清洁生产企业达261家。先后拒批有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122个,关闭转产规模以上企业560多家。引进推广了国际清洁生产先进模式,实现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环境影响评价和重点企业排污口在线监测全覆盖。
农业面源污染发生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十堰实施综合治理,坚决降低农业面源污染。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创建、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畜牧绿色养殖、水产健康养殖、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实现了全覆盖,全市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实现零增长。先后对1578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治理比例达85%。
城市水体黑臭是当今我国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十堰市全力决战城市黑臭水体。对汇入丹江口库区河流水质不达标的神定河、泗河、剑河、犟河、官山河,大力实施全流域截污、清污、减污、控污、治污“五大工程”,彻底整治了这5条河流的56条支沟590个排污口,使汇入丹江口库区河流的水质彻底改善。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十堰在打好蓝天保卫战中,对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全部淘汰或改造,对4个新型干法水泥企业全部完成脱硝工程,对城区主干道全面实施道路清洗作业,对加油站、油罐车和储油库全部完成油气回收改造,对露天焚烧秸秆全面禁止。
土壤污染防治关乎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十堰着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大力实施移土培肥项目,连续2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总量动态平衡。与东风公司联手斥资1.18亿元,历时6年挖地30尺,将填埋在库区的1725.5吨含多氯联苯的危险废物,“零事故、零污染”地安全转移至天津进行专业化处理。
如今十堰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国家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109项水质监测指标中有106项达到国家Ⅰ类水质标准,入选首批“中国好水”水源地。截至目前,已向华北地区调水近270亿立方米,成为京津冀豫沿线城市生产生活的保障水、抗旱的救命水、河湖的生态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6%,提前3年实现“十三五”目标。2018年,国家生态环保部授予十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新实践基地。
不断写好“绿色发展”文章
作为“中国卡车之都”和全国重要的汽车零部件集散中心,十堰如何在“汉江生态经济带”发展进程中,正确处理好建设汽车城与生态城的关系?如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堰给出了这样的答案:坚持生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目前,已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以生态文化旅游、清洁能源、现代服务业、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业为支撑,以智能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产业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
汽车主导产业在转型升级中做大做强。东风商用车重卡新工厂建成投产。东风·沃尔沃组建的新商用车公司总部、新注册的东风特种商用车公司、东风康明斯国六排放项目落户十堰。诞生了一批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和零部件研发生产企业。
生态农业扬优成势。当下,十堰已形成茶叶、中药材、林果、蔬菜、草牧业、水产(饮)品等特色产业,基地面积发展到590万亩,农产品加工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全市“三品一标”品牌累计达480多个,有9个农产品获“中国驰名商标”。“武当道茶”荣获“中国第一文化名茶”称号。201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达到8138万美元。
生态文化旅游业成为十堰新的支柱产业。充分发挥大山、大水、大人文优势,全面建设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带、环城百公里休憩带、竹房绿色度假养生带,加快打造“东方国际休闲养生旅游目的地”。
生态服务业蓬勃发展。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商贸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加快构建绿色供给体系、绿色消费体系和绿色生活体系。十堰成为了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报道)
本文刊登于《小康》2019年10月下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