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土地流转,现在在农村很常见了,一般来讲就是农户把自家的土地经营权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这有利于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 " 依法、自愿、有偿 " 原则。但是,今年 8 月底,陆续有一些贵州修文县的村民反映,当地在没有和他们达成协议的情况下,就组织人员和机械,铲除了他们田里的作物,这是怎么回事呢?

记者了解到,8 月 24 日和 8 月 27 日,程官村的田地先后两次被强行翻挖。8 月 30 日记者来到龙场镇程官村,当时正下着雨,农田里还有多台铲车正在平整土地。在履带碾压过的地块上,还依稀可以看到残存的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
村民们告诉记者,挖掘机、铲车进场时,多数农作物都还没有到收获时节,而且事发突然,很多村民闻讯赶回来后,地里的农作物已经被强挖了。

村民在自家承包的田地辛辛苦苦种下作物,眼看着就要收获,为什么会被毁呢?

原来,程官村田地被挖是为了流转土地,用来建设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

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市民菜篮子问题,初衷应该是好的。据了解,建设蔬菜保供基地需要在 7 个村分别流转出连片的土地,由贵阳市农投公司负责建设蔬菜大棚,其中程官村的任务最多,要流转出 1100 亩土地。然而程官村的一些村民告诉记者,他们并不认同这项工作。
村民何金颐告诉记者:" 我家种的是蘘荷,一亩地的收益是八千到九千元钱,我家两亩地,一年随便都是一万六七千元的纯利润。这(流转出去)肯定是不划算,所以我就没签给它(公司)。"
据了解,这项流转工作由龙场镇政府负责,由程官村集体实施,项目期限为 24 年。根据合作协议,农户将得到每年每亩 800 元的流转费,此外,若蔬菜大棚项目产生利润,还会将利润的 15% 支付给村民。
村民何金颐算了一笔账,他家有 2 亩地,若流转出去,每亩 800 元的流转费,加上 15% 的分红,一年收入不到 5000 元,而自己种植蘘荷,一年可以收入 1 万多元。这样的土地流转肯定不划算。
有村民告诉记者,此前有人找到他们说,蔬菜基地建成后,还可以优先请流转土地的农民在基地务工。
村民余昌银说,对方并没有同意和他签订国家正规劳动合同。
在合作协议上,记者也没有找到流转土地的村民在基地务工的相关内容。
收益没有保障,就业也没保障,因此在七、八月份干部来到村里动员时,除了原本就把土地撂荒的农户外,响应者并不多。直到 8 月底土地被强挖时,仍有很多村民没有同意流转。
记者了解到,土地集中流转工作在程官村推进的难度很大,一方面是因为这里紧邻县城,农户自己种植的农产品本来就不愁销路,如果流转了土地,农户收益低、就业也没保障,村民自然不愿流转土地。另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两年前这里的一个蔬菜基地建设项目的失败。
跟随着几位村民,记者来到了一片已经平整过的土地,发现土地荒芜,野草有的比大棚都高了。
据了解,在 2017 年 10 月,程官村的两百余户村民共流转了 700 多亩土地给修文县农投公司。当时签订的协议显示,龙场镇政府、程官村村委会以及村集体企业共同参与了这一次流转,而且上面同样写明了会将盈利的 15% 给原承包农户。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村民们却没有得到分红。

采访中,程官村的村干部也表示,前一次的失败,让村民们对强行推进的产业化项目失去了信心,因此这一次由村集体承担的流转工作困难重重。

根据村民提供的证据,约一半农户没有签流转协议,不同意对自家的承包地进行流转,然而,挖掘机和铲车却直接推掉了村民们种植的农作物,强挖了村民承包的田地。
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那么,村委会、镇政府是不是因此就可以代替村民作土地流转决定,甚至强制农民服从土地流转决定呢?我国的 " 农村土地承包法 " 等法规明确规定:土地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 " 依法、自愿、有偿 " 的原则,没有农户的书面委托,农村基层组织无权以任何方式决定流转农户的承包地,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土地经营权流转。
那么,负责这次土地流转的龙场镇政府又是怎么看待强制翻挖、流转农户田地的呢?
修文县龙场镇副镇长方杰也承认,这样肯定是不合法。修文县龙场镇程官村党支部书记陈林说:" 这是有点不尽人意,但是我们也不希望看到这个事情。"

记者从当地了解到,今年上半年修文县接到上级交付的一项任务,要在 8 月 30 日前完成 4000 亩土地的流转和平整工作,随后交给贵阳市农投公司组织开展蔬菜基地建设。然而由于大部分基地的选址都是在今年六月底和七月初才完成、建设规划也有很大变化,因此留给修文县各级干部的时间很紧,根本等不到当季农作物完全收获。
在修文县龙场镇程官村,记者看到了一份由贵阳市农投集团报送上级 " 高标准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 的紧急请示报告。紧急请示中提到,截至今年 8 月 15 日,修文县仅启动土地整理约 600 亩,仅完成建设任务的 15%,请求领导小组督促修文县政府加大对该项目的推进力度。这份报告发出后的十多天时间里,修文县的多个村子就出现了大范围强挖田地、强行推进土地流转的现象。
就这样,一个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蔬菜产业的民生工程大大变了模样。

当地有关部门流转土地,搞规模化专业化种植,初衷应该说是好的,但凡事都应当依法依规,才能把好事办好。如果一件事真能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他们没有道理不想干。但如果农民看到的是失败的先例,换谁也不愿意干。强扭的瓜不甜,土地流转也一样,农民自愿是前提。违背了农民的意愿,其实也就违背了干这件事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