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瞭望智库
11 月 20 日,安倍晋三正式打破尘封 106 年的纪录,成为日本历史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首相(2887 天)。与 2012 年 9 月自民党总裁选举时安倍晋三对石破茂的惊险逆转胜,和同年 12 月 26 日安倍第二次成为首相时舆论对其前途多舛的预测,形成了颇有意味的对照。

2011 年 3 月 11 日,东日本地区发生的里氏 9 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和福岛核电站泄露事件,在政坛的反应,便是终止了永田町走马灯似的换首相游戏。
此前,从 1987 年登台的竹下登算起,24 年间日本共有 17 人出任首相。
2012 年安倍晋三第二次当选自民党总裁及首相后,其政权迄今已运转了七年。按自民党总裁任期看,理论上他的首相任期可到 2021 年 9 月底,那时执政天数将达 3567 日。
是什么原因使这位当初观察家们并不看好的豪门公子成为日本战后最有权势、执政时间最长的首相?一时间众说纷纭。
不过,从近三十年日本社会及政经形势的变化轨迹,撇去各种密闻、传说和小道消息的浮沫,或可看出一些端倪。


泡沫破灭,日本进入大转折时期
有人说日本高层政治其实是几大家族的游戏。这话有一定道理,家族背景与心术权谋的确是日本政治的标配。不过不能忽略的是,任何政治游戏如果离开了时代背景和选民需求,也是难以玩得持久的。
上世纪 90 年代以降,几乎与世界同步,日本也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
这一转折起因于其国内一系列经济社会神话的破灭,少子老龄化的不期而至,冷战结束后全球化、多极化和信息通信技术革命席卷世界,以及在此过程中一批新兴国家的崛起。
承载重现高速增长荣光梦想的泡沫经济在 1990 年骤然破灭。日经平均指数从 1989 年末历史最高的 38915 点,跌至 2009 年 3 月的最低值 7054 点。企业倒闭、个人破产、著名大银行关张,经济不景气很快与人口减少、老龄化问题汇合,并形成相互影响,致使地方城乡一片萧条。
1995 年前约 40 年间,日本没发生过特大地震。这期间恰是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核电发展起步时期,因此 1995 年阪神 · 淡路大地震的发生,尤其是其对经济活动的阻断,以及随后进入大地震活跃期的态势,不仅唤醒了日本人对大地震的恐怖记忆,而且对社会心理产生了极大的震撼。

同时,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加上少子化、高龄化等人口结构变化,使曾经为人称道的社会保障体制倍受入不敷出的困扰。人们收入水平降低,生活质量下降。社会上恶性事件频频发生,如地铁沙林毒气事件、药害艾滋事件被揭发、O157 大肠杆菌流行等,都使社会陷入恐慌," 安全大国 " 神话一时荡然无存。
经济社会层面的混乱状况在政坛产生的 " 应激反应 " 令人始料不及。政坛延续 38 年之久的 "55 体制 "(注:55 体制是指日本自 1955 年出现的一种政治格局,即长期维持自民党为执政党、社会党为最大在野党的稳定两党政治状态。一般认为该体制结束于 1993 年自民党第一次下野。)随着 1993 年自民党下野而崩溃(这个老牌政党于 2009 年再尝下野败绩)。传统各党都在重新审视、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55 体制 " 另一个主角社会党(1996 年改名社会民主党)1994 年一度以联合自民党、先驱新党的方式上台执政,算是抛掉了 " 万年老二 " 的帽子,却因大幅修改党的主张而遭选民抛弃,从此一蹶不振,在政坛被边缘化。
政坛各种政治势力分化组合,演绎了一幕幕政坛活剧。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密室政治日渐式微,明星政治崛起,口号式政策主张颇为流行,反映了一种病急乱投医的社会心理。

两大标志性事件直接冲击日本政坛
如果说日本经济社会自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进入了一个大转折时期,那么,2011 年两件影响深远的标志性事件,为此提供了印证。
2011 年 1 月 20 日,《日本经济新闻》记者高桥哲史自北京发回报道说," 日本保持了 42 年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已被中国超出 "。
自 1968 年日本经济规模超过西德成为世界第二以后,日本人已习惯了 " 东亚雁阵领头雁 "" 先生 " 等称号及其带来的骄傲。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中,日本的 " 援助 " 和 " 先生 " 作用不可低估。
" 突然 " 之间,领头雁落在了后头," 先生 " 被 " 学生 " 超过。这种国家间的沉浮起伏给日本知识界和政界带来了强烈的心理震撼和各种不适应、不自在、不自信。
在日华人评论家莫邦富 2015 年在《日本是大国,还是小国?》中说:" 近年来讨论日本是大国还是小国这个敏感话题的人在急剧增多,我以为这是日本人开始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正是这种不适应、不自在、不自信,将日本导入了一个内外政策大调整时期。
如果说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席位的让出,还只是在知识界和政界引发了激荡的话,那么接下来发生的事,则让全体日本人经历了一次对巨大惨痛的集体体验。时任首相菅直人称之为 "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面临的最大危机 "。
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东北地区发生里氏 9.0 级特大地震,并引发巨大海啸,以及震惊全球的福岛核电站事故。

据 2019 年 3 月 11 日日本警察厅的汇总数据,在这场巨大灾难中,以岩手、宫城、福岛三县为中心的广大区域,死亡人数达 15897 人,失踪者 2533 人。由于海啸和核事故影响,仍有约 5.2 万人疏散在外。
通过电视播放的广告和口号是反映世态的镜子。在灾区复兴过程中,以日本齐心协力共赴国难为基调,出现了许多 " 相信日本力量 "" 日本强大 "" 现在我们能做 " 等鼓动人心的广告和口号。
东北学院大学文学部综合人文学科教授原口尚彰在《东日本大地震与社会意识的改观:人类学的考察》中写道:" 战后日本社会仍然具有不重视个人思想信条自由的国粹主义体质,标准的日本人平常不会高唱国粹主义、爱国心,但其内心深处潜藏着民族主义情结。就这次震灾而言,‘日本人必须团结一致应对国难’的口号被人们所接受,就具有唤醒沉睡在人们内心深处民族主义国民感情的效果。"
这两大标志性事件一内一外,发生于同一时段,给日本人思想层面带来的深刻影响不可低估,其所产生的思想地壳变动,直接对日本政坛形成冲击,对日本领导层应对国内外形势剧变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形成了挑战,并导致了民主党菅直人政府的下台,为安倍的东山再起埋下了伏笔。
3
东山再起的安倍政权何以长寿?
2018 年,到安倍第二次执政第六个年头时,人们开始分析其政权长寿的原因。综合日本媒体的报道,大体有以下几种。
集权说。
与第一次上台时的政治菜鸟相比,2012 年第二次上台的安倍晋三经历了挫折、背叛后,已经老练成熟了许多。借力打力、顺势操作,使他成为日本历史上权力最为集中的首相。
政策研究大学教授竹中治坚认为,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的日本政治改革,使首相权力得到强化。1994 年日本改革选举制度,将中选举区制度改为小选举区和比例代表制。同时引入了政党补助金制度。这些改革使党派的候选人公认权和政治资金分配权从派阀手中归于党派管理层手上,而站在管理层顶端的正是首相。
2001 年日本对中央政府部门进行改组,强化了首相在制定政策方面的权限,充实完善了辅佐部门。首相获得了自行制定政策的权限,拟定政策方案被划归内阁官房。同时,新设了辅助首相制定政策的内阁府和内阁府担当大臣。
改革前,拥有制定政策权限的基本上都是大臣。在法律上,几乎没有任何领域是首相可以制定政策的,首相仅仅拥有调整政策的权限,以及政策确定后的指挥权限。改革后,首相可以利用内阁官房和内阁府主导政策的形成。
从 1994 年到现在的 25 年间,日本出了 13 个首相,其中对上述政治改革成果运用得最到位,并且不断强化首相权限的,当属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以后)。
2013 年 11 月安倍内阁通过了安全保障会议设置法修正案,同年 12 月和 2014 年 1 月,分别设立了国家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安全保障局——首相在制定安全保障政策方面的权限得到了强化。
2014 年 4 月,通过了国家公务员制度改革法案,5 月新设了内阁人事局——首相对各部门高层人事安排和组织结构的影响力再次得到加强。
股市说。
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2017 年底,安倍和他的盟友、副首相兼财务相麻生太郎聊到股价时,曾干劲十足地表示:" 希望股价增至(政权上台时的)三倍以上。"
2012 年 12 月 26 日安倍第二次上台时,日经指数为 10230 点,到 2019 年 11 月 8 日已上涨至 23391 点,增至约 2.30 倍。3 倍以上就是 3 万点以上,这不由得不让股民们对其充满期待。
纵观日本历届长期政权,有一个共同点即经济稳定、股价上涨。池田勇人是二战后借助经济增长实现长期执政的先驱,据称他每天都会关注股价。
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和小泉纯一郎在任期间,股价和实际 GDP 均比上台时有所增长。佐藤荣作执政时,日经指数上涨至 3.07 倍。中曾根执政时上涨至 2.88 倍。桥本龙太郎内阁首次将日经指数显示板搬进首相官邸。小渊惠三为了推动股价突破 2 万日元大关而采取了各种措施。
最近几年,日本散户入市数量又开始大量增加,其热度在引起经济学者担心泡沫重演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股市增长对安倍政权的支撑作用。
平衡说。
安倍第一次执政时被称为 " 朋友内阁 ",反映了他政治上的不成熟。到第二次执政时,安倍对政权的运营则要娴熟得多。
他以菅义伟(无派阀、安倍坚定拥护者)、麻生太郎(麻生派)等几位政治盟友为执政团队的核心,长期卡住要职。以二阶俊博(二阶派)、岸田文雄(岸田派)、河野太郎(麻生派)、茂木敏充(竹下派)、加藤胜信(竹下派)、甘利明(麻生派)、下村博文(细田派)等人在党内和内阁长期任职,以维持党内平衡来实现政权稳定。
《日本经济新闻》曾比较安倍晋三与小泉纯一郎两个长期政权的异同,称小泉的的政权运营做法为 " 独狼型 " ——即自己在党内缺乏政治基础情况下,把反对改革的自民党议员称为 " 反对势力 ",将舆论引导到自己一方。而安倍则是 " 盟友支持型 ",在阁僚和党高官等的人事安排上努力维护党内平衡。
对手说。
1993 年日本在野八党联合,将连续执政 38 年的自民党拉下台,2009 年民主党再次终结自民党政权,都曾掀起民众对新政治势力革故鼎新的期待。
但这些 " 新政治势力 " 与自民党相比基本属于换汤不换药,有的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有的虽有主张却与现实相去太远,有的密室政治依旧,加上政治投机者众多,对重大国政课题拿不出具体办法,尤其是在 "311" 大地震、福岛核事故等重大危机发生时惊慌失措,因此很快失去选民支持,有的党派甚至泡沫化、边缘化。
选民因在野党靠不住而不得已支持自民党的不在少数。
2017 年自民党再次在众议院选举获胜后,连安倍自己都感叹 " 没想到能这样大获全胜 "。
日本媒体评论道:" 支持率较低的在野党在帮助安倍获得支持 "、" 自民党一党独大,皆因在野党一盘散沙,没有杰出人物 "。
4
第一次的 " 失败 " 换来第二次的 " 成功 "
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安倍长期政权成因所作的分析,当然各有道理,但是,在转折时期,对民众所关注诸多课题的应对,即一届政府对国家政策的运用,应当列为首位。
安倍在 2006-2007 年的第一次执政仅维持了 366 天。
观察家普遍认为他有雄心而缺乏执政经验,懂人情却为人情所陷——他的政府被人们称为 " 朋友内阁 ",这些朋友既办不了实事,还接二连三地出事,生生把他给拖下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