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则由同行人拍摄的视频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近一周的时间里,两位医生获得了无数有关 " 敬业 "" 伟大 "" 点赞 " 的褒奖。然而冷静过后,另一种质疑声也传来:为何需要医生用嘴吸尿,没有其他办法吗?航空急救包为何没有配备导尿管等相关医疗用品?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业界专家进行解释。
失误?国内民航现行文件并未要求急救箱配备导尿管
民航相关负责人介绍,2011 年 3 月,中国民用航空局发布了《大型飞机公共航空运输机载应急医疗设备配备和训练》官方文件,其中明确了每架飞机在载客运行中配备的急救箱数量以及急救箱内必须配备医疗用品的种类和数量,其中要求急救箱内包括 10 件医疗用品——绷带、敷料、三角巾、夹板、胶布、动脉止血带、医用剪刀、医用橡胶手套、皮肤消毒剂和单向活瓣嘴对嘴复苏面罩,其中并无导尿管;而应急医疗箱包含口咽气道、注射器和针头、硝酸甘油片、皮肤消毒剂、0.9% 氯化钠(生理盐水)等5件医疗用品,其中也无导尿管。因此," 该航班上没有导尿管 " 并非失误,而是目前我国航班的普遍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医师陈其告诉记者,航空急救箱内的用品主要是用于监控和抢救主要生命体征(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的器械或药物," 除了导尿管,如心脏骤停所需的体外自动除颤器(AED)、急产所需的产包等都可能在关键时刻救人一命,但的确不能要求普通民航客机成为‘小医院’,遇到紧急情况,寻求地面专业医疗团队的指导与帮助最为有效。"

不过,不少医务人员也提出自己的担心:救死扶伤固然是医者天职,但未来若再遇上类似的事情,为患者吸尿是否会成为 " 必须 "?" 随着航空出行日渐成为常态,民航机舱内突发疾病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希望,空中医疗急救的相关培训和硬件设施也均能与时俱进,满足患者需求,否则如果此次航班中万一没有同行医生,患者后果不堪设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巍表示,国内民航相关部门也可参考部分国际经验,尽快对急救箱 " 更新升级 "。
2018 年 2 月,《加拿大医学会期刊》(CAMJ)刊发了一篇题为《" 航班上有医生吗?":实用民航医疗急救管理建议》的论文。其中指出,由 5 家北美航空公司发起的调查显示,每 604 次航班即发生 1 起医疗突发事件;同期,根据一家欧洲航空公司 2 年内的数据,每 7700 名乘客中有 1 名会在航班上突发疾病。由于实际发病率的数据收集缺乏一致性,各国间差异较大,但该论文指出,5 大医疗突发事件是晕厥 / 先兆(37.4%)、呼吸系统症状(12.1%)、恶心或呕吐(9.5%)、心脏症状(7.7%)和癫痫发作(5.8%)。而飞行时间长、客舱低氧低湿度、老年乘客基础疾病史等是主要原因。
陈巍介绍,论文也介绍了来自加拿大航空公司和西捷航空公司在超过 100 名乘客的航班上需配备的航空急救箱经验," 除了我国民航目前已规定配置的物品外,还包括血压袖带、听诊器、脐带夹、压舌器、血糖仪、葡萄糖试纸、烧伤敷料、手电筒、导尿管、润滑胶等共 23 种;药品则包括 50% 葡萄糖注射液、肾上腺素、苯海拉明注射液、沙丁胺醇吸入器、阿托品、安定、速尿、对乙酰氨基酚等共 22 种,覆盖了心脏、呼吸、泌尿、肾脏、内分泌、产科、儿科甚至精神科等应急需求。" 此外,急救箱备用药物使用说明、药箱内容清单和治疗说明,以便空乘人员定期检查与培训。
呼吁:社会大众、航空公司、医务人员三方需携手
近年来,国内医务人员 " 高空救人 " 的新闻屡见不鲜,但此次因急性尿潴留导致的危急情况似乎还是第一次。陈其介绍,对于老年男性而言,前列腺增生是最常见的病因之一,该患者就是前列腺增生导致的急性尿潴留。" 在平地状态下,急性尿潴一般不会破裂,但会造成尿液返流入肾脏或尿液外渗;但在飞行状态,尤其是起飞或降落时,压力差变化大,有可能造成膀胱破裂,这意味着,两位医生为患者吸尿是唯一的救治方式。"
陈其指出,正常成人平均一天尿量约 1500 毫升,正常膀胱容量在 300 至 400 毫升之间,超过该容量不能排尿则称为尿潴留。" 正常情况下,结合昼夜变化,白天排尿 3 至 6 次,夜间排尿 0 至 1 次,而广州飞往纽约的直达航班也需飞行 14 至 15 小时,理论上所有乘客都会有不少于一次排尿需求,因此长途(大于 8 小时)航班上若有相关疾病患者,导尿管是必须品。"他也建议,患者在清楚自身前列腺增生疾病的前提下,长途出行可携带 α 受体阻滞剂定时口服,帮助缓解排尿困难症状;避免饮酒和憋尿,若出现排尿困难,可用温毛巾热敷、缓慢按摩膀胱区的方法帮助排尿。
在航空公司硬件日趋完善、大众旅客做更充分的出行健康准备后,医护人员的热心相助未来或许也将从紧急的 " 雪中送炭 " 变为 " 锦上添花 "。去年 4 月,一本由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中国东方航空集团与民航业内专家共同编写、面向非医疗背景读者的《空中医疗急救手册》正式发布,整理了最可能在航班中发生的近 40 种疾病,详细描述了诱发因素、急救方法和用药指导等,填补了国内空中医疗急救史的一项空白。
作为上海医师志愿者联盟的成员之一,陈巍也在 2017 年加入了 " 东航空中医疗专家 " 项目,截至去年,共吸纳 411 名上海三甲医院、副高及以上职称的临床医疗志愿者,仅 1 年间,在搭乘东航航班的 4000 次飞行中,已有 9 位医生完成了 9 起空中救助事件及 3 起远程病症诊断。" 当然,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遇险恰好都有医护人员,我们还是希望在航班这一非医疗场所内,通过为社会大众普及常识、为空乘人员培训急救技能、呼吁配齐相关应急材料等,让更多旅途无忧。"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文字编辑:顾泳 图片编辑:项建英
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