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地警方均接到报警,有骗子悄悄潜入各个班级 QQ 群、微信群,将头像和昵称设置成与老师相同,然后冒充班主任以收取资料费等理由,通过发送收款二维码等方式疯狂行骗。



不少家长轻信,转了账。
而且,这样的案例不止一起!


那么,为什么家长会纷纷打钱呢?
为什么不法分子总能频频得手呢?
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种套路吧 ~
套路详解
一、如何混进班级群?
1、不法分子直接在 QQ 内搜索班级群的群聊关键字,即可出现大量公开的群聊信息,如果这些班级群没有设置相应的验证机制,或者验证不严格,不法分子就可 " 轻松 " 加入。

3、不法分子获取学生信息后,伪装成学生家长添加班主任 QQ/ 微信,通常会备注为 "xxx 学生父亲 / 母亲 ",由于学生众多,许多老师并不会挨个核实。添加成功后,不法分子会要求老师将其拉入班级群。


一旦成为好友或群友即可查看对方的头像、昵称、群备注等信息。只需下载头像、复制昵称即可快速创建高仿账号,迷惑性极强。
私聊效果
▼

▼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很多老师都开了消息免打扰功能,或者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因此,不法分子进群后,一般会先潜水,观察谁是班主任,以及班主任的活动规律,行骗时,往往会挑选上课、午休等时间段下手,利用时间差,让真老师不能及时发现。

1、群收款
该功能较为 " 方便 "、" 快捷 ",且金额固定。许多家长见老师发布通知都会立即响应,收款率较高。同时由于群聊的 " 真实性 ",很多家长并不会有所怀疑。



不法分子直接在群内公布银行卡号,让学生家长汇款。此类收款方式较原始,且操作不便。
五、如何防范?
不要轻易对外公布班级群!
不要轻易拉人入群!
不要轻信转账要求!
凡是入群人员,都要做到五点:
一看:看身份。添加好友时候注意核实对方身份,备注信息可作为参考,但不要完全轻信。
二防:不随意向他人推送微信群的二维码,群主要设置相关身份验证,谨防无关人员进入群聊。
三查:注意查看可疑人员的微信号 ID,高仿号一般会复制头像和昵称,但 ID 无法频繁修改,可以此核验对方身份。
四稳:收到 " 交费 "、" 转账 " 等信息通知时,可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与学生、老师多方核实,不要急于转账、汇款。
五报:一旦发现可疑情况,保存好相关证据并及时报警。
班级群诈骗,实际上是利用了
学生家长对老师的信任心理。
请大家擦亮眼睛,共同防范!
(来源:综合南京公安、齐鲁晚报)